咨询QQ:1592397559 软件交流群④:160391824(高级群)
欢迎访问易利项目管理网!
当前位置:易利首页  »  企业文化 

论企业文化的四种力量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1/8/24 阅读:3541
来源:建筑工程教育网 时间:2011-08-24 点击:        摘要: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之魂”。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培养和建设,形成企业精神的凝聚力、企业目标的号召力、规章制度的驱动力、企业形象的影响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关键词:企业文化;力量;激励;发展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广大职工的意志和力量。因此,如何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如何激发职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普遍存在“奖金越发越多,职工的积极性却没有相应提高”的问题,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片面强调物质刺激并非良策,而需另辟蹊径。于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新的领域——企业文化建设,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人把它称之为“现代管理之魂”。

  目前,许多企业存在着诸多困难。要排除这些困难,除改善外部条件外,从内部来说,如何增强职工的自觉性,努力改善经营管理,练好内功,是当务之急。而搞好企业的文化建设,对达到这一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建设,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和创造性,逐渐形成较强的内在凝聚力、号召力、驱动力、影响力,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一、企业精神的凝聚力

  精神是人们心理深层的价值观问题,是人们积极性的真正动力源。凝聚力是把人们结合在一起努力工作的情感。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在企业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即把时代的要求同职工的意志统一起来,形成与企业价值观相一致的群体意识。群体意识既是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被企业职工自觉运用,同时又以无形的力量不知不觉地对每个职工发生激励作用,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过去著名的“大庆精神”、“鞍钢精神”等都反映了这些企业的精神风貌。

  企业精神又可分为主人翁意识、价值取向、规范观念、优良传统等几部分。主人翁意识是职工作为社会和企业主人的意识。企业要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作用,职工个人也要维护自身的权利,履行主人翁的责任。主人翁意识的增强和充分体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基石。价值取向是企业和职工个人的共同要求,既包括企业的经营思想和奋斗目标,又包括职工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这两方面的协调一致是主人翁意识的重要体现。规范观念是全体职工自觉遵守社会和企业各种行为规范的意识,具体包括法制观念、纪律观念、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这种自觉性既体现了主人翁意识,又反映出价值取向。优良传统是社会文化长期积累而转化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习惯力量,带有广泛的群众性,具有促进积极意识形成的作用。

  培育企业精神,难以用具体的规定强制形成,而必须通过领导者以身作则的示范和提倡,思想政治教育,职工之间互相学习,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自然形成,是主要依靠职工自觉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来达到的,可以称之为企业内在机制的“软件”,这也正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的重点所在。

  企业精神的培育,由于紧密结合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所以能培养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它不仅充实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而且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同经营业务“两张皮”的问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发展。

  二、企业目标的号召力

  企业目标是企业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目标是一种无形的管理,它通过工作意义、工作成就的激励,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目标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化,是协调各方面活动和指导职工行动的指南。企业既要有远期奋斗目标,又要有近期现实目标,把长远目标和眼前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目标贴近现实,才能提高其激励作用。

  目标管理是实现目标激励作用的有效方法,通过目标管理,让全体职工参与企业目标的制定,确立反映职工意愿的企业目标,并据此制定出各部门、个人的工作目标,层层分解,以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实行目标管理,可把企业目标、部门目标、个人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目标网络,使职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既看到企业的发展前景,明确奋斗方向,又看到个人的价值与责任,会更加努力地工作。

  从实际情况看,制定出既符合企业目标要求,又适应个人特点的个人目标是一个关键性问题。首先,目标要具有针对性,根据每个人对不同目标价值的追求,采取不同的目标形式,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个人工作目标,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其次,目标要具有挑战性,必须通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轻而易举获得成功的目标会降低激励力;但也不能过高而脱离实际。再次,目标要具有明确性,只有目标实施者了解了目标实现后的结果,以及满足个人需要的程度,才富有激励作用。因此,目标要定量化,奖惩方法要具体化。

  三、规章制度的驱动力

  制度是企业内部传递信息、制定决策、加强控制的工具,是企业正常运转和实现企业目标的驱动力。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规章制度属于企业内在机制的“硬件”,曾有人形象地把组织形式比喻为企业的“骨架”,而制度则是企业的“肌肉”和重要“器官”。企业要保证其内部正常运转,必须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如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业务工作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奖罚制度等。

  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是由人来制定、执行的,但同时又是用来约束人,规范各类行为的。作为约束性准则,制度必须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制度的科学性要求制度必须符合上级有关方针政策,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度的严肃性要求制度一经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得凌驾其上,这之中领导带头执行制度尤为重要。

  作为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制度,又不应仅仅是约束性准则,而要含有更多的激励性因素,以保证能充分有效地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分配奖罚制度。如奖金分配制度、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等,以激励职工努力工作,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只有在制度外部驱动形式下赋予其内部自动的内涵,建立起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内在机制,才能充分体现出企业制度文化的特殊效应。

  四、企业形象的影响力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构成的综合反映,是企业职工、社会公众对企业整体的印象和评价,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形象是由许多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构成的。有形要素主要包括职工的素质和行为、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物质环境、建筑外貌等;无形要素是职工的精神风貌,包括主人翁意识、群体感情、价值取向等。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的综合就构成了一个企业的整体形象。

  塑造企业在职工和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这一点对于在市场竞争激烈情况下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企业形象的优劣,最终取决于社会评价,而企业信誉则是社会评价的主要依据。信誉至上是现代企业经营的第一原则。“经商信为本,诚招天下客”,企业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必然首先树立自己的信誉,确立自己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并不断加以强化。

  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目的是赢得信任。赢得信任的程度是企业形象是否良好的主要标志。必须从构成企业形象的各种要素入手,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和群体意识,充分发挥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重合同,讲信誉,这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基础。当然,开展好企业的公共关系活动,沟通与内外公众的联系,及时有效地向公众传播企业的信息,搜集公众对企业的意见和要求,以便改进工作,争取公众的理解、支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