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悬索桥--青龙大桥的初步设计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8/3/29 13:55:00 阅读:414
聚划算

  简介: 青龙大桥横跨大屿山的拐石和青龙头之间的马湾海峡。这处的海峡宽约1400m.是大多数来往香港水域和珠江三角洲船只必经之地。这地点直接位于赤蜡角香港国际机场的航道下,因为有海洋和航空的航道限制,所以桥塔和桥面高度受到严格限制。由于需要较长的净跨及较矮的桥塔可行的解决方法是使用主跨长1300~1450m的吊桥。

  关键字:悬索桥 初步设计

  一、引言

  连接香港岛至离岛大屿山的“青屿干线”已于1997年顺利通车。“青屿干线”由全世界最长汽车与火车共用的吊桥-青马大桥及斜拉桥一汲水门大桥组成。干线通车后三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进行归划与兴建第二条连接大屿山的桥梁。该桥梁将成为香港未来西部公路的主要一部分,南面连接至香港岛,北面则与行将兴建的跨境通道相连。

  这命名为青龙大桥的初步设计已于 1999年完成,详细设计亦于本年年初开始进行,工程预计于2002年动工,约2007年竣工。桥梁位于新的香港国际机场航道之下,飞机航道严重限制了桥塔高度。其次由于桥梁横跨香港最繁忙水道——马湾航道之上,海上航道亦限制了桥身的高度及位置。基于上述限制,青龙大桥将会以一座主跨1418m长的吊桥形式兴建,这跨度比青马大桥还要长41m.由于桥塔高度限制,桥梁将会有一个异常大的跨度与垂度比率,加上桥梁两旁的陡斜地形.导致桥梁的设计亦比较特别地附有很短的旁跨。

  本文件描述了1999年完成的大桥各个部份的初步设计,更引伸至最近研究中的桥面设计,预计新的设计比初步设计更先进,提供更优良的空气动力所需要的稳定程度。

  完成后,青龙大桥将会位于全世界长主跨吊桥的第三位,两桥梁所处的位置,不论从海、陆、空皆可清楚看见。大桥更身处香港三大吊体系桥梁之分:即青马大桥,汲水门大桥,及汀九桥。此处亦将成为全世界同类大桥密度最高的地方。

  1.背景

  1979年的“青衣至大屿山干线可行性研究”(Lantau FIXed Crossing Feasibility Study)指出,有需要建设两条连接道,连接北大屿山和本港其余地区。第一条连接路称为“青屿干线”(Lantau Link),已于 1997年 5月22日通车。

  1992年的“第二次整体运输研究更新本”(Updating of the Second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Study)再度研讨这交通需求,并已预测如要应付建议中大屿山的新发展,当局便须于2006年前建成第二条连接以 1995年的“全港发展策略重研”(Territo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Review)预测,全港人口在 2011年将达到 750万~810万。此报告预测新界西北部人口将会大幅增长,导致该发展区与市区的交通需求大增。交通预测显示,当局有需要以新干线连接大屿山与元朗,称为十号干线——北大屿山至元朗公路(Route 10- _disibledevent="_blank" >资料及反应港作为基准。大桥设计将采用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07g,比青马大桥所采用的0.05g为高。

  2.总体设计

  青龙大桥桥梁的主跨为1418m.因为旁跨是弯曲的,所以不能由主线直接承载,而支持点是来自下面的桥墩。马湾海峡两旁的土地峻峭,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青龙大桥的轮廓,主要由桥塔及锚碇的位置所制定。

  3.桥塔

  因为屯门公路和大榄涌隧道相近,所以北桥塔会建在龙涛花园西面的浅水地带。预计地基将包含预制的混凝土流箱,先将沉箱拖运到适当位置,然后沉下至已预备好的岩床。桥塔会受到填海和海堤保护。以防止来往船只碰撞。

  南桥塔则建于接近前滨的拐石山岬上,约离海边 50m.此桥塔的地基在+25m(主水平基准面),建于广阔的石层之上。海岸线将会得以保留。

  初步设计已确定了桥塔会用混凝土兴建和用滑模法来建筑。桥塔支柱之间近塔顶和桥面以下兴建混凝土的门式横梁。至于混凝土的规格则会在详细设计时制定,以确保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适应海洋环境。

  4.锚锭

  北面的锚锭位于屯门公路以南一个弃置的石矿场。由于距离屯门公路及即将兴建的大榄涌隧道非常接近,这个锚锭采用一个隧道形式的锚锭。减少庞大的岩石挖掘。方法是利用该处优良的岩石,将缆索直接固定在岩石中,减少与大榄桶隧道人口和通风大楼的分界面。大桥的主钢缆将在锚锭(约20m宽、35m长、27m深)内分为多组散开。各级钢索将会穿过岩石中预钻的洞孔,直接牢固在地下约对20~40m深的的三条横向坑道内(坑道均长60~80m)。

  南面锚锭的位置是根据南桥塔和公路路线而决定。在兴建锚锭之前,五鼓岭将需要进行削平工程,将地面降至(65以主水平基准面)。因为工地相对来说不受限制,所以可采用重量形的锚锭。锚锭约80m宽、60m长及46m深),足可容纳一座七层高的大厦。图3及图4介绍了北锚锭和南锚锭的立体图。

  5.主跨

  主跨采用箱形钢桥身的设计,其桥面采用了正交双向的钢板,有38m宽,5m深,并在桥身中央设有一个3.5m宽的通风口,提供桥身在空气动力所需要的稳定程度。桥身是由钢架和每隔 4.5m的横隔梁支援的,以求能同时符合经济和实用效益。

  选用的主梁在风洞测试中,在紊流或均匀流风场中,于不同的风攻角下,成功达致设计所需的抖振风速。

  主梁宽 38m,深5m,梁中设有 3.5m宽的气孔,及竖折流板(以阻碍气流)高于桥面1m,并附设有预应力钢缆护栏及维修横梁路轨。

  桥梁主跨由每18m的悬垂缆索承载,共78条,约每四个横隔梁就有一个,桥面则架设在桥塔横梁上的轴承。主跨的总长度为1,418m,即77 * 18m+2*16m.

  由于桥塔高度受飞机航道限制,因此主线的垂度较理想的设计为小(主跨/垂度的比率约为15),造成主缆直径异常的大。主跨和旁跨的主缆直径是1018mm和1042mm,设计是使用强力的钢丝,以预制缆束方法建造。初步设计亦考虑其他建造方法如空中绞织方法来建造。

  悬垂缆索是镀锌钢缆,将会回挂在主缆的缆箍上,以便承载钢制桥身。

  6.旁跨

  旁跨的设计是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箱形梁。旁跨能够配合公路的弧度,可独立于主跨而建筑。北跨的总长度为190m,为了避免桥墩影响桥塔附近的青山公路,遂分成三段路跨,即75m,65m及 50m三段。其中较长的两段将预留加阔路肩及路面,作为维修大榄涌隧道所需的汇流/分流地段。而南面只有一段长 180m的路跨。

  7.运作和维修

  在运作或维修阶段将会采用交通控制及监察系统来调节桥上的交通。桥中有检查和维修专用的通道,大桥的结构健全监控系统的主要条件亦已确定。

  三、青龙大桥-新构思的主梁

  1.前言

  完成初步设计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本年二月,委任新的顾问工程公司为青龙大桥进行详细设计、制订工程合约、甄选适合的承建商进行兴建、及监查工程的进行。

  新的顾问工程公司建议为青龙大桥的主梁,采用一种崭新的主梁,暂订名为“第三代主梁”(G3主梁),预计G3主梁校初步设计的主梁有更佳的抗风表现。图5展示新主梁的横切面。这设计原自意大利 Messina Crossing的主梁设计,设计在欧洲经过长时间的测试,证明有非常优良的抗风表现。在高速下,主梁的两个箱形钢桥身会保持上下振动,并不依靠传统主梁的的扭力系统来抵抗风速。

  2、G3主梁的优点

  倘若可证实G3主梁能够改善桥梁的空气动力中的稳定性,预计将会有以下显著的优点:

  (1)G3主梁将会较初步设计的主梁为轻,不单可节省主梁的成本,更可减轻主钢缆、悬垂缆索、桥塔、锚锭及地基的负荷。

  (2)流线型的G3主梁,使空气阻力减至最低。G3主梁的抗风表现亦可从流动解析(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所引证。

  (3)浅薄的G3主梁可改善青龙大桥的主缆垂度.从而减轻主缆的负重,及桥塔和锚锭的负荷。

  (4)较薄的G3主梁可以采纳多种不同的桥梁建设方法,方便了制造及装配的程度。

  (5)较薄的G3主梁可以在工厂内以半自动化机械制造,有较佳的品质控制和保证。

  (6)预计桥梁能以较便宜和较短的建筑时间完成。

  3.抗风设计

  G3主梁的风洞节段模型测试,正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大学风动力研究中心进行。从初步的风洞测试结果,G3主梁的空气动力稳定性得以引证。当然,测试仍在早期阶段。详细的设计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确立。

  四、结论

  前文详细描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程序,将一项主要道路桥梁工程,从构思逐步迈向建设。在青龙大桥设计方面,从传统的桥架设计,吸取经验,引进其他先进理论,配合详尽的实验测试,开拓新的吊桥主梁概念。从青龙大桥开始,G3主梁将会被广泛注意,只要配合不同理论的引证,预计在很短的未来,G3主梁将会成为新一代悬索大桥的研究焦点。


关于易利-项目管理-产品中心-联系我们-帮助中心-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