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某高速公路项目土建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2/10/11 11:50:00 阅读:534
聚划算

  1、地形地貌

  施工范围属广西东部丘岭地区,地势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起伏较大,为丘陵地貌,为砂岩、页岩等碎屑岩侵入岩类分布区,山坡多为厚层残坡积土或冲洪积土。隧道穿越丘陵分水岭地带,左侧被207国道二级公路呈弧形围绕,南西侧(岑溪方向洞口)为安平侵蚀山间盆地,地势较为开阔平缓,北东侧(梧州方向洞口)为狭长的回龙侵蚀谷地。其中YK31+700东南面约350m处为一面积不大的山塘水库,由近南北向山沟筑坝而成,水面高和约280m.隧道轴线地段山脊分水岭高程约210-340m,两洞口端高程约210-226m,最大相对高差约110m.进洞口自然坡的坡角约25-35度;出洞口自然坡为40-50度。

  2、地质稳定性

  路线位于桂东南梧州~容县~合浦断裂以东的云开大山南麓,属云开隆起构造区。区域褶皱构造比较和缓,并有进短轴背斜和不规则向斜出现,没有活动明显的断层分布,区域地质稳定性较好。

  3、水文地质特征

  隧道区内地形陡峭,汇水面积较小,自然排泄通畅,含水层下伏岩体多为弱透水性的非可溶岩,大气降水不具备向深部渗透的条件。隧道地段内地下水多以涌水量少的接触泉、下降泉形式出现,为大气降水补给的降雨型浅层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但在洞身冲沟发育地段,由于上覆围岩岩土土层较薄,雨季施工时山沟地表水和孔隙裂隙水可能会对隧道产生影响。

  隧道区位于丘陵分水岭两侧横坡地带,山体高度和汇水面积都不大。隧道经过地段地势较陡峻,均为非可溶岩岩层,以侵蚀地貌为主,沟谷较发育。其间K31+360地带山岭构成了地段内的分水岭。大气降水呈短小径流由分水岭向两侧排泄,隧道经过地段的基岩透水性差,为弱透水一相对隔水岩层,加之山坡(体)上普遍覆盖植物和残坡积物,大气降水多沿山坡流走,故地下水不丰富,有限的地下水主要埋藏在近地表风化、半风化基岩和残坡积层中,为浅层孔隙、裂隙潜水,一般在山沟较高部位以下降泉形式排泄,调查时涌水量在0.3~0.6L/s,其动态变化较大。地下水为大气降水补给,地形陡峭的地段,自然排泄通畅,地下水对隧道施工影响不很大,但在冲沟地段,隧道上覆围岩及土层薄,易渗水,其间的山沟地表水和地层中的孔隙裂隙潜水可能会对隧道掘进产生不良影响。

  4、施工条件

  工程所在地为梧州市辖岑溪市与苍梧县交界处,工地距207国道较近,交通方便,但岑溪端水源缺乏。受合同段划分影响,施工场地布置困难,生产设施场地布置紧张。

  5、工程地质条件

  隧道内普遍分布的第四系松散层以粘土、含碎石亚粘土为土,其厚度变化较大,在硬质砂岩地段一般在0.5-0.8m,而在软质长石砂岩、页岩地段,层厚0.5-20m不等,下伏基岩为中奥陶统缩尾岭组岩层,岩性以砂、页岩为主,以层状和页片状为主要特征,岩层产状多在80-1300∠30-650间。由于地层时代较老,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风化带厚度较大,弱风化与微风化间的界面从地表往下在7-66m之间,在地表测绘区存在两条断裂带,对隧道施工有影响的F2断层从ZK32+130及YK32+140附近经过,隧道洞身围岩分别为Ⅰ、II、III类,其中以II类围岩居多,毛洞形成较差,洞口稳定性差,容易产生坍塌。

  5.1地层岩性

  据地质设计资料,勘察区地层由第四系搜盖层(Q)和奥陶系中统缩尾岭组(02S)的碎屑岩组成。基岩走向大致为北东~南西方向,倾向南东,与设计隧道洞室轴线小角度斜交。地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5.1.1覆盖层(Q)

  ①人工填筑层(Q4me)

  红~黄色素填土,稍湿~湿,顶部成分以砂岩碎石为主,含少量粘土和细砂,结构较紧密,底部以细砂、粘性土为主,结构较松散,为207国道二级公路路基填上,上要分布于。隧道进口ZK1和ZK5孔附近一带,厚14.90-17.80m.

  ②第四系残积第2层(Qel-2)

  黄色、喝14色、灰褐色粘土,可塑~硬塑状态,局部夹少量砾石,粘性较强。刀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隧址区内广泛分布,厚0. 60~9. 60m.。

  ③第四系残积第1层(Qel-1)

  棕褐、褐黄等杂色碎石土,中密状态,湿,碎石成分为风化砂岩,间隙粘土及细砂充填。隧址区内局部分布,厚3. 50m.

……

  详情请下载附件广西某高速公路项目土建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责任编辑:玛门

关于易利-项目管理-产品中心-联系我们-帮助中心-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