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前就职于一家法国独资软件企业,其在中国的R&D部门前阵子进行了大力扩充,新组建了好几个产品组,同时招聘了若干组长和大量开发人员。在一派欣欣向荣中,却不时传来不和谐因素,一些组的新领导和新组员甚至和老员工之间的矛盾不断,员工的工作意愿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已经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开发进度和发布计划。我奉命对其中一个问题最严重的组进行了调研,得到如下信息:
这个组的TeamLeader是HR新招聘过来的海归,MBA,语言能力强,法语精通英语熟练,但是作为开发组长,他对软件技术的了解十分缺乏,只停留在初学者层面。组成员如下:两名高级开发工程师(其中一名是新招聘,一名老员工),三名中级开发工程师(老员工),两名初级开发工程师(新招聘),一名应届毕业实习生(新招聘)。问题出现了,除了那位应届实习生,所有的员工都觉得这位海归的TeamLeader不具备做开发组长的能力,抵触情绪很大,他们工作意愿低下,遇到能力之外的任务,没法交付,会责怪组长任务分配不公,而能力之内的工作,也是推三阻四,不到最后关头不去交付。这位新来的海归组长呢,一开始还是和颜悦色谦虚谨慎,随着情况恶化,就开始强势还击,独断专行,在其不擅长的技术上妄自臆断,任务胡乱分配,结果可想而知,情况变本加厉地恶化。
了解情况后,我的第一要务是衡量和量化当前情景,首先我对员工现阶段的类型做了归纳,与“情景领导力模式”中员工的四个成长阶段对应:
1.“没能力或弱能力,没意愿并不安”——两名新招聘的初级开发工程师;
2.“没能力或弱能力,有意愿或自信”——应届毕业实习生;
3.“有能力,没意愿或不安”——三名中级开发工程师和一名高级开发工程师(老员工);
4.“有能力,有意愿并自信”——一名高级开发工程师(新招聘)。
然后我对这个组的组长,也就是领导,做了分析:
1.教练型(高指导、高支持型)——由于这名组长技术能力的严重缺陷,教练型的领导方式完全不能胜任;
2.指令型(高指导、低支持)——大体可以胜任;
3.支持型(高支持、低指导)——胜任;bbs.mypm.net
4.授权型(低指导、低支持)——胜任;
组长的情况正是这个案例的复杂之处,这个组长在四项领导风格中,只有三项可以发挥。其对“教练型”领导行为完全没有能力执行。而换组长根本不在管理层的考虑范围之内(HR很难招到外语能力强且技术能力强的合适人选,机会成本也十分高昂)。项目经理博客
针对上面情形,我建议管理层做了如下调整:
提拔一名高级开发工程师(最后选择了那名老员工)为TechnicalLeader,适量加薪,其必要时负责实施高指导的行为,以弥补组长的不足,他直接向组长(TeamLeader)汇报。组长通过咨询TechnicalLeader来少量参与指导工作,单独负责大量支持型工作。项目经理博客
实施新的领导模式后,针对不同员工的不同阶段,有对应领导采取不同的领导风格。这个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员工的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都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