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的一些感悟——公司规模与项目管理过程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2/12/4 阅读:1479
聚划算
来源:项目管理者联盟 作者:刘巍 时间:2012-12-04 点击:

      自从1998年参加工作,时至今日已经辗转了14个春秋。在这14年的峥嵘岁月里,我不仅经历了一个时代的兴荣,更见证了这个时代下经济的跌宕起伏。作为一个70后抑或是即将迈进不惑之年的我来讲,可以说我的幸运来自于三家截然不同的公司。无论是从发展历程、管理规模、企业背景和文化等诸多方面,这三家公司都兼具一定的行业代表性,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都引领着时代的步伐,所以我愿意与众位分享一些我在过去管理方面的心得。

 根植于东方文化---经历小公司的项目管理

 我的第一家公司,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一个公司,而是由部委下设立的一个研究中心,并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转制成为了一家软件公司,同时隶属于一家电信运营商。

 大学后,初出茅庐的我有幸见证了这家公司的成长历程。

 公司的成长,让我经历了成熟公司所不能经历的过程,诸如迅速扩张后,产生的快速上升空间、组织机构重组、人员变动等等。在这个阶段,个人的相对机会也犹如雨后春笋般林立遍野,如何去把握或占领至高点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当然,从侧面讲它也往往对应了一个人能力的体现。

 现实局势,信心蓬勃的我经历了阶梯式的岗位变更。

 从技术岗位,经历开发工程师、开发Leader,这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然而,当发展到技术经理的层级后,我却悄然发现自己跌进了一个不成文的瓶颈区域。随着技术更新态势的迅猛,自己虽然可以凭借积累的经验和拓展的学习能力去把握,但身心总有种莫名的负能量,让人惴惴不安。与此同时,公司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各个岗位也相应的占据着匹配的人员,身边的其他同事也用行动展现出了更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处于雄心壮志阶段我,如果继续拘泥于技术领域,恐怕在未来长期的职业规划中难有建树。

 机会就在细心的经营中发现奥妙。

 通过项目与甲方的战略合作中,我逐渐展露出的沟通能力、业务理解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和进度控制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受到了甲方领导对工作以及能力的一致好评,并有幸得到了当时公司大Boss的赏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理解,我逐渐的从技术岗位转向了管理岗位。

 当时公司的定位是“非甲非乙”,即对电信运营商(母公司)而言,它为乙方提供服务;对其他供应商而言它又是甲方,代表母公司管理乙方。其复合的身份,对于项目经理来说,既有机会同时又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对母公司来讲,由于不是简单对等的甲乙双方的合同关系,更多的是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管理关系,很多工作开展起来,在一定程度上都会被束缚,诸如母公司不会严格按照既定的合同和项目范围进行项目。另外一方面,供应商是对等的合同关系,会严格要求按照合同关系履行权利和义务。此时,公司与客户(甲方和乙方)这就产生了一个相对大的缝隙,而恰恰是这个缝隙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也成就了项目经理的价值。作为当时公司的项目经理,我的主要工作课题变成了一门沟通的艺术,如何用科学的理性和人本的感性,使得母公司和供应商之间得到有效的共赢,让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谈判的技巧应运而生,既不能缺乏逻辑性,又不能过于强势,如何权衡利弊并有效配置资源成了我工作之余的课题。既要合理地管理好母公司的预期,也要科学地管理好供应商的富余量。在这样的岗位职责下,让我清楚的了解到小公司的另外一个特点,即绝大多数事情都需要亲历亲为。因为资源机制的局限性,包括法律、财务和商务等等方面的人员不足,或许说成是机制下不允许容纳相对多的对应人员,使得绝大多数事情都需要亲自参与到实际作业的较为深的层级中去。这样,可以让一个人快速的经历一个项目的方方面面并加速地成长起来。当然,从始至终“辛苦”都是一个在峰值顶端周旋的常量,但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讲为我带来了更多的学习动力,以弥补个人专业上的不足、积极拓展正面效应的价值。在这段时间里,我的收获非常大,经历了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经历了项目的各个细节过程,并投身于项目细节的执行与监管中去。

 由于后来公司又经历了拆分、兼并、重组等剧烈人事变动,不堪忍受办公室政治,选择了离职。然而,我对本土小公司在项目特点上的总结有以下两点:第一就是“小而全”,非常适合成长中的项目经理。在这个过程中,你将经历项目的方方面面,成为真正的多面手;第二小公司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灵活,很多事情的操作靠的是人脉,没有固定的章法,即便有,也可以随时变通。对于一个新到任的项目经理来讲,这既是优点同时也是缺点,因为他们往往会抓不住头绪。总而言之,这种公司适合内生型的项目经理,随企业一起成长。项目管理论坛


关于易利-项目管理-产品中心-联系我们-帮助中心-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