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3个)
1.自然人。包括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自然人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取决于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即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民事行为能力包括: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种。
民事行为能力 |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 18周岁以上的公民 | |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 | |||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 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代理人同意 | |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 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同意 | ||
无民事行为能力 | 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 | 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 |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
2.法人
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应具备的条件(1)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法人以其独立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
3.其他组织
法人以外的其他组织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称为非法人组织。
(二)客体(4个)
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表现为:财、物、行为和智力成果。
客体 | 财 | 如工程建设贷款合同的标的,即一定数量的货币 | |
物 | 如施工中使用的各种材料、机械设备都属于物的范围。 | ||
行为 | 物化结果 | 指义务人的行为凝结于一定的物体,产生一定的物化产品。如建筑施工合同中的房屋、道路、桥梁等。 | |
非物化结果 | 是指义务人的行为没有转化为物化实体,仅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过程,最终产生了权利人所期望的法律效果。如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行为。 | ||
智力成果 | 如商标、专利、作品等 |
(三)法律关系内容(2种)
◇民事权利
◇民事义务
责任编辑: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