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级建造师公路备考资料: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的施工方法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0/12/15 9:16:00 阅读:289
聚划算

  四、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的施工方法

  (一)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的地基处理方法

  1.换填土--挖除一定深度湿陷性黄土,换以合乎要求的土或灰土分层填筑,分层夯实。

  2.强夯法--用几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多次夯击,对地基进行强力夯实,使浅层、深层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固,强夯施工法振动大,对附近建筑物有影响,因此应注意施工附近建筑物安全。

  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的地基,土的含水量宜低于塑限含水量1%~3%。

  3.预浸法--通过钻孔注水,使其预先湿陷。可用于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量不小于50cm的地段。

  4.挤密法--通过冲击,振动或爆扩成孔,再灌以石灰或灰土分层捣实。

  5.化学加固法--用硅酸钠溶液,通过有孔的注射管压入土中,使其与土中水溶性盐相互作用,产生硅胶,把土胶结。

  (二)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陷穴的处理方法

  1.灌砂法:本法适用小而直的陷穴,以干砂灌实整个洞穴。

  2.灌浆法:本法适用于洞身不大,但洞壁起伏曲折较大,并离路基中线较远的小陷穴,施工时先将陷穴出口用草袋装土堵塞,再在陷穴顶部每隔4~5m打钻孔作为灌浆孔,待灌好和土浆凝固收缩后,再在各孔作补充灌浆,一般需重复2~3次,有时为了封闭水道也可灌水泥砂浆。

  3.开挖回填夯实:本法适用于各种形状的陷穴。

  4.导洞和竖井:本法适用较大、较深的洞穴。由洞内向外逐步回填夯实,在回填前,应将穴内虚土和杂物彻底清除干净。当接近地面0.5m时,应用老黄土或新黄土加10%的石灰拌匀回填夯实。

  5.处理好的陷穴,其土层表面均应用石灰:土=3:7的石灰土填筑夯实或铺填透水材料加以改善。石灰土厚度应按设计严格执行。如原设计未要求时,其厚度不宜小于30cm。并将流向陷穴的附近地面水引离,防止形成地表积水或水流集中产生冲刷。

  6.黄土陷穴的处理范围,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宜在路基填方或挖方边坡外,上侧50m,下侧10~20m.若陷穴倾向路基,虽在50m以外,仍应作适当处理。对串珠状陷穴应彻底进行处治。

建设工程教育网整理


关于易利-项目管理-产品中心-联系我们-帮助中心-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