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搞有效益的信息化。”这一句话听来,似乎是一句多此一
举的“废话”。谁还不知道,企业搞信息化就是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的
的呢!
但是,让我们在现实中找一找,看一看,在上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
企业中,又有多少企业真正去用效益指标或标准,来衡量本企业信息化
水平高低的呢?又有多少企业能够拿出具体数据,来证明本企业信息化
程度的呢?又有多少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真正达到了国家对企业信息化要
求的水平呢?……
2002年10月9日,信息产业部拿出的我国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
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简称“企标”
———编者注)。无疑,为全面评估我国的各类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
用水平,提供了一个评估依据和标准。
一直参与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的国家信息化评测中心副主任姜奇平
明确地表示,该体系的最大特征就是实现了两个第一:第一次将“建设
有效益的信息化”要求以评价指标的形式落到实处;第一次提出了从效
能角度全面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并提供解决方案的咨询。同时,他强调
说:“两个第一,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
的基础上。”
“标杆”重在测效能
如何评价一个的企业的信息化是好是坏?
一般来说,许多被认为做得好的企业信息化,其投入也相当大。那
么是否投入越大,效果就越好?
其实未必。现实中可能经常发生高投入、低产出的情况。实际上,
目前一些企业也有这样的想法:为了推销产品,供应商把信息化说得天
花乱坠,用“花钱越多,效果肯定越好”来骗企业,让企业倒足了胃口。
那么,是否有一种新的评价思路存在呢?不是从“投入”角度而是
客观地评价企业信息化的好坏?
“规范标准”的启发
“企标”的最终制定受到了财政部的“规范标准”的极大影响。据
介绍,从1982年开始,财政部、经贸委、国家计委、人事部就一起颁布
了《企业效绩评价方法》。虽然它看似与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关系不大,
但是对于企业信息化效益的测评,却有着重要启发。
据姜奇平介绍,财政部的这套《企业效绩评价方法》,也是一种指
标体系,包括三个部分:一套基本指标,一套补充指标即效绩评价,及
一套评议指标即定性评价。基本指标是客观的统计调查,不做好与坏的
判断,主要给政府了解情况用。而补充指标就不一样,它是效绩评价,
是对资本经济效益的评价,也就是资本投入后,评价一下资本的效果怎
么样,而效果的评价用到了“标杆值”来对照,不是简单地按“多少”
来评价。《企业效绩评价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标杆值法。
调研结果显示,标杆值法从方法论上做到了“不是投入越高,得分
越高”评价。这是指标体系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受此启发,随
后出台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也包括三部分、一套基本指标、
一套补充指标即效绩评价和一套评议指标即定性评价。其核心部分是补
充指标,也就是效绩评价。基本指标从21个方面对企业信息化状况的客
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至于情况是好是坏,投入
是浪费还是不浪费,基本指标不作评价。据了解,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
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而补充指标
是在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特点,以标
杆库和标杆值为参照,以信息化实效为评价目标的效能评价指标,形成
对企业信息化实效的定量分析结论。评议指标是对影响企业信息化实效
的特殊非定量因素进行判断的评价指标,以此形成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
定性分析结论。
“标杆法”不是排序,是打折
标杆值是什么?用标杆值怎么评测企业信息化效益?据姜奇平介绍,
标杆值的确定过程是这样的:根据大家一致推荐,筛选出在本地区或本
行业内信息化做得比较好的一些企业做样本,取其每个指标的数据值作
为样本值,然后平均得出一系列“中等偏上”的样本值,这一系列的样
本值就可以作为本地区或本行业的标杆值。
当一个企业想了解自己的信息化水平有多高时,就可以与自己所在
行业的标杆值进行比较。如果一个企业的某个指标值,一下子偏离了标
杆值,或者偏离了标杆值很多,那么企业就得掂量掂量了。偏离标杆值,
可未必是一件好事。如果有特殊原因,还说得过去,如果说不出来原因,
那么就表明在某项指标上,企业或者“浪费”了,或者做得不合适,因
此评价体系就会自动给这个企业打折,信息化的效益也就打折了。显而
易见,标杆值法可以理解为一套打折系统。
“标杆值”是用一组客观数据来比较,因此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
显得更加客观、公正。如果以标杆值来比较,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
按某些共同特征,选择样本,计算标杆值。标杆值法的目的是帮助企业
通过自测,找到自己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以排序为目的。
“标杆值”打折理论解析:1.每个指标得分最高,效益就最好?
否。标杆值法认为:信息化要综合考虑多方面问题,关联匹配是一
个重要评价原则。如很多人认为一把手重视就行了,但一把手重视只是
一个指标,不要以为这个指标得分高,整个得分就高。因为还有与一把
手重视相关联的指标,如果一个指标与它不匹配,整个得分就又低了。
实际上,有的一把手能力非常强,但从第二把手开始就不灵了;或者一
把手非常喜欢变革,而底下的人都保守;这就是干事的人就与最高层不
匹配。如果不匹配,就有可能闹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之,标
杆值法中,各个指标之间互相有关联,不是单独按某个指标决定好或不
好,不是简单的谁的分最高,谁就最好,有可能两个指标得分都最高,
但他们是相互抵制的,按照这个体系评价后,结果就打折了。
2.选择“信息化是为了节省成本”,得分肯定就高?否。标杆值法
认为:信息化投入不能简单认为是一种成本问题,可能不是为了降低成
本,而是为了增加新的用户价值,关键要看企业的价值定位是什么,企
业战略是否与信息化战略相匹配。企业战略有成本型、流程型、强调个
性差异型等等,而成本型只是一种特定类型,因此不能简单说信息化就
是成本问题。
3.硬件投入越大,占固定资产比重越大,得分就越高?否。标杆值
法认为:硬件投入占固定资产比重很大,但闲置不用,从来没有维修问
题,没有人力维护,这说明硬件设备就是一个摆设,则这个评价体系就
要给打折。
姜奇平表示,标杆值方法在国外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评测方法,正好
可以解决当前的问题。实际上,标杆值法相当于一套对企业信息化应用
水平的诊断系统,是一种基于事实的事后诊断系统,并且可以给予矫正。
《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的出台为企业提供了信息化投资决策
的评估体系,提供了信息化实施成效的评估准绳,无疑赢得了众多企业
的拍手叫好。
实际上,《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方案》也不是用来测评的,而是告
诉大家要测什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任何新事物的诞生,肯定会有不
足之处,应该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企标”也不例外。
总之,整个测评体系立足国内企业目前信息化总体概况,虽然比较
初级,部分内容还应进行适当修改,但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对前期信息
化反思后的成果和对未来信息化思路的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