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2000年11月起担任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信息主管工作,近五年来,在集团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集团的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3年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首次发布的“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集团位居第140位,2004年又一跃荣列第80名,比2003年度提高了60名,在国内建筑企业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我也荣获2004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优秀信息主管奖。通过五年的实践,我深深感到,作为信息主管,必须发挥“统筹策划、精心组织、狠抓成效、注重创新”的作用。所谓“统筹策划”,就是要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建立和运作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体系,协助一把手,统筹考虑,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目标、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所谓“精心组织”,就是要协同领导层,依靠管理层,深入调查研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策群力保证阶段性工作目标和中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所谓“狠抓实效”,就是要抓住信息化工作的难点、重点,全面沟通,协调各方,优选方案,突破重点,做到“不抓出成效不放手”,不断集小成于大成,常抓常新。所谓“注重创新”,就是要善于发现、精心培养、及时总结推广新典型;要注重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积极推广应用管理和技术的新成果;要善于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从而在信息工作中发挥“管理者代表”的作用。
一、服务集团中长期战略目标,落实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中央领导同志强调指出:企业信息化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是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大公司大集团国际竞争能力的客观需要。集团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把北京建工集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为此,我们近年来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带动企业升级和各项工作创新的突破口,以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为根本目的,与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工作方针,先后制订了“2001~2003年”和“2004~2006年”集团信息化发展的两个“三年规划”。第一个三年规划重点是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公自动化平台的搭建;第二个三年规划重点是通过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取得实际的信息化效益。在总目标的规划下,每年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工作要点,有布置、有检查,一步一个台阶向前推进。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广大职工特别是管理层的信息化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职能部门管理业务信息化有了广泛基础;工程项目信息化有了良好开端;企业信息化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企业网络化管理取得阶段性成果。
五年来,在信息化工作方面集团上下出现了七种可喜的变化:第一,企业信息化工作列入各级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成为总经理半年及年度工作报告的必有内容;第二,计算机网络及软件的应用已成为核心业务的第一需要;第三,管理干部上班的第一件事是打开计算机已成为普遍的习惯;第四,网络已成为员工相互沟通的基本工具;第五,信息化投入已成为企业财务预算的必备科目;第六,信息化工作组织体系层层落实;第七,集团各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业绩每年都有明确的评价。
二、突出重点深入调研抓经常,精心组织典型引路见成效
为了落实集团信息化发展规划,每年我们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明确重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典型引路的办法,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通过现场会,现身说法,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工作经验。
在第一个三年规划期间,我们先后召开了三次信息化工作现场会:2001年9月在集团三建公司水电分公司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请水电分公司经理介绍他们利用计算机网络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经验,同时请六建公司林业大学项目部介绍应用速恒项目管理软件的经验;2002年3月在六建公司本部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了六建公司组建局域网组织网页制作比赛的经验;2003年3月在一建公司本部召开 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了一个项目经理创造性地把多个软件应用于项目管理的经验。在第二个三年规划期间,我们也已先后召开了两次现场会,推广了五建公司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和在施工现场建立视频监控系统的经验。这些典型经验的推广,对于加快集团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加快企业级管理平台和施工企业ERP的开发与应用,我们成立了集团总部与二级公司试点企业的联合课题组,依靠各核心业务部门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梳理流程,优选方案,提出物理模型。目前已与中国建筑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达成联合开发的正式协议,进入了实质性的工作阶段。
与此同时,我得知时代电梯公司与北京资源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企业资源信息管理平台”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相关人员深入现场调研,充分肯定了公司经理根据业务需求主动开发管理软件的积极性,并在他们撰写的工作简报上批示:“电梯公司最为可贵之处就是‘一把手’从当前企业的管理跨度增大、市场信息瞬息万变的实际出发,为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应变及竞争能力,主动提出管理软件开发的需求,并给予持续有力的支持,把企业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的要求落到了实处。他们的观念和做法值得各单位学习和借鉴”。并把这个简报在全集团予以转发,这对于增强集团各级一把手的信息化意识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三、注重管理观念和机制创新,创造性地开展信息化工作
实践使我认识到,创新是一个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体现。因为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才会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才会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才会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技巧和能力;有真抓实干、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才会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智慧源泉。因此,主管信息化工作以来,我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信息化工作的专业知识,努力使自己从外行变为内行,取得信息化工作创新的主动权。五年来,我通过学习,联系集团实际,先后亲自撰写了《提高认识 明确目标 重点突破 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集团跨跃式发展》、《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切实增强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化效益》等六篇信息化工作会议的讲话稿,并撰写了《浅析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难点与对策》、《关于开发建筑施工企业ERP系统的几点思考》、《在企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关于企业信息化效益的几点思考》、《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创新过程》、《强化创新意识,加快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步伐》等六篇论文,集中在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两个基本问题、五大关系、两种机制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
两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是企业信息化?什么是企业信息化效益?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提出了两个公式:
(1)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信息技术。
我认为,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创新过程。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管理创新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与灵魂,信息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支持和保障。
(2)企业信息化效益=先进管理模式的固化+信息技术的高效+协同效应=显性效益+隐性效益。
我认为企业信息化效益的主要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管理创新,实现先进管理模式的固化;二是信息技术本身带来的高效;三是先进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带来的协同效应。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其表现形式又可分为显性效益和隐性效益。信息技术本身带来的高效主要表现为显性效益,而先进管理模式的固化和协同效应则主要表现为隐性效益。
五大关系是:企业信息化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关系;企业信息化内涵与管理创新的关系;企业信息化目标与信息管理责任制的关系;企业信息化效益与软件开发和应用的关系;企业信息化成效与领导作用的关系。
两种机制是:企业信息化责任机制和企业信息化评价机制。
我们以《信息管理责任制》为龙头,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从而形成了企业信息化的责任机制。包括:《信息化工作管理条例》、《应用软件管理条例》、《电子办公设备管理规定》、《信息发布平台的若干规定》等。同时,我们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为核心,制定信息化工作评分细则和考核、表彰办法,建立了企业信息化评价机制。通过两种机制的建立,使企业信息化列入各企业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使各职能部室和业务系统成为信息化的主角,实现了“全员参与”;使各级信息化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更好地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和综合协调作用,成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通过信息化工作两个基本问题、五大关系和两种机制的创新,在集团上下进一步统一了认识,理顺了思路,激发了全员创造性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活力,形成了上下同心协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合力,从而使集团的信息化工作得到了持续、健康的进步,为集团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管理手段的强力支撑和信息技术的坚实保障。
(北京建工集团 刘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