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希正:中国电力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5/11/4 8:17:00 阅读:1233
聚划算
    10月29日,中电联理事长赵希正受邀出席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的首届九寨天堂国际环境论坛,作了题为《中国电力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的演讲,在论坛上引起强烈反响。 
    
    附录:赵希正理事长在首届九寨天堂国际环境论坛上的演讲 
    
    尊敬的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非常高兴参加本次国际论坛,并与大家共同交流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我主要讲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成就,二是电力环保面临的严峻挑战,三是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取得巨大成就 
    
    电能作为一种最清洁的二次能源,在促进能源、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次能源转换为电力的比重,特别是煤炭转换为电力的比重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能源使用效率的高低和环境保护好坏的重要标志。在工业化国家中,电气化在解决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间的矛盾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对我国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7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迈上1亿千瓦台阶后,1995年和2000年分别跨过2亿千瓦和3亿千瓦。到2004年底,全国装机容量达到4.4亿千瓦,其中水电1.08亿千瓦,占24.5%,火电3.25亿千瓦,占73.3%,核电684万千瓦,占1.6%,风电及新能源占0.17%.发电装机和发电量从1996年起一直居全世界第二位。在装机规模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电力装备、技术水平也大幅度提高,30万千瓦、60万千瓦火电机组已成为电力系统的主力型机组;60万千瓦超临界国产机组已经投产,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正在建设。 
    
    2004年底,全国已经形成500千伏和330千伏主网架,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经投产,正在研究推进特高压电网示范工程的建设。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的新阶段。 
    
    2003年,我国电力消耗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为43.8%,比1980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电力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耗的比重为13.36%,比1980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 
    
    电力工业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技术指标与环保指标也不断提高: 
    
    自1978年到2004年,供电标准煤耗由471 克每千瓦时下降到379克每千瓦时;发电厂用电率由6.6%下降到5.95%;线损率由9.6%下降到7.59%. 
    
    2003年,火力发电单位发电量耗水量每千瓦时3.4千克,平均装机耗水率每百万千瓦每秒0.91立方米,比上世纪80年代大机组平均耗水下降三分之一,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9%。 
    
    2004年与1997年相比,每千瓦时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997年的8.7克下降到6.6克。 
    
    从1980年到2004年,24年间,尽管火电装机容量增加了7倍,但烟尘排放总量基本持平,1980年烟尘排放量为399万吨,2004年为300万吨。目前,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开始进入了大规模的烟气脱硫时期,目前,正在建造的烟气脱硫装机约1亿千瓦。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国际合作方式,电力部门组织实施了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试验项目和示范项目。目前,我国已具备了大型火电机组的脱硫系统的设计、建造、调试及运行能力,可基本满足我国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建设的需求。 
    
    在氮氧化物的排放控制方面,新建大型燃煤机组全部按要求同步采用低氮氧化物燃烧方式,一批现有电厂结合技术改造安装了低氮燃烧器。目前,正在建设或已经招标的安装烟气脱硝装置的电厂约有600万千瓦。 
    
    在废水控制方面,结合节水技术改造,一批火电厂采用了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 
    
    目前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60%以上。 
    
    水电工程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核电、输电线路的建设等都严格按法律要求进行相关环保工作。 
    
    二、电力环保面临的严峻挑战 
    
    首先,我国的发用电水平、电力技术和环保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004年我国人均装机容量339瓦,人均发电量1682千瓦时。2003年人均净用电量1205千瓦时,生活用电173千瓦时,大致相当于2000年世界平均水平的5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17%、世界主要工业国家20世纪50~70年代水平。 
    
    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也很低,2003年约为13%,比2000年世界平均的18%,还要低5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能源消费进入了新的结构升级阶段,电力需求呈不断增长趋势。当前,在加快电力建设的同时,一方面煤炭、水等资源供给能力不足,已成为电力发展的资源制约因素;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电力结构不尽合理,技术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尚未走出高投入、高成本、低效益的传统增长方式,这些因素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资源短缺的局面。 
    
    供电煤耗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相差约50到60克每千瓦时,也就是说,按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我国一年仅煤电发电就多耗标准煤约1亿吨。输电线损率比国际先进电力公司高2.0~2.5个百分点,相当于一年多损耗电量450亿千瓦时,大体相当于我国中部地区一个省一年的用电量。 
    
    火电厂平均装机耗水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50%,相当于一年多耗水15亿立方米。 
    
    发电能源结构不合理。水电、核电比重过小,从发电量看,水电占15%,核电仅2.29%;大机组仍然过少,2003年全国平均机组容量为5.62万千瓦;发电设备技术参数相对落后;洁净煤、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及设备水平尚需提高。 
    
    电网的网架结构仍然比较薄弱。超高压输电线路比重偏低,变电站的站点布局不足,电压等级不合理,高损耗变压器在部分地区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线路损耗加大。 
    
    电力需求侧管理还有巨大的潜力,不科学不合理的用电方式尚需改进,电能的终端用电效率尚待进一步提高。 
    
    其次,电力工业发展面临着环保的严峻挑战。 
    
    预计到201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3万亿千瓦时以上,发电装机总量将达到7亿千瓦以上。2020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4.6万亿千瓦时以上,需要的发电装机容量应该在11亿千瓦左右,其中常规的水电按最大能力开发可能达到2.6千瓦亿,核电为4千万千瓦,气电为6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为4千万千瓦,其中风电约为2千万千瓦,燃煤大概在6.5亿千瓦以上。 
    
    在电力不断发展的同时,环保与资源节约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2004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255万吨,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预计约1200万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53%,占工业排放的66%.根据初步测算,2010年前,还需约2.6亿千瓦机组需要装设脱硫装置。氮氧化物的排放,随着燃煤电厂的不断增长而增长,控制的任务也摆到了议事日程。 
    
    在北方缺水地区建设火电厂受水资源制约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建设水电时面临的生态保护的压力也不断增大。 
    
    《京都议定书》已经生效,尽管没有规定我国的减排义务,但对我国能源工业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是我国是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减排的潜在压力巨大;二是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中,中国逐步扮演世界制造业基地的角色,在一定意义上也属于一种形式的电力出口,这些因素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电力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三、今后采取的对策措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经为未来五年经济发展规划了宏伟蓝图,并提出了路线方针和政策,提出了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的要求。落实到电力行业就是要具体作到: 
    
    第一,调整电源结构,加强电网建设 
    
    要大力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积极推进核电,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鼓励新能源发电,坚持建设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加强电网建设,推进西电东送、南北互济、全国联网,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重点开发西部水电基地和北部重点煤电基地,积极开展和大力推进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特高压电网示范工程的建设,以适应东西2000~3000公里,南北800~2000公里远距离大容量电力输送需求,促进煤电就地转化和水电大规模开发,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保障全国能源安全供应。 
    
    第二,积极采用新技术和工艺,提高能源效率 
    
    积极采用高效节能、节水机组,提高单机容量;加大“以大代小”、技术改造力度;在缺水地区推广空冷机组,鼓励利用城市中水和因地制宜采用海水替代淡水技术;鼓励发展大型发电供热机组;加强输电环节的节能降损。 
    
    第三,加强综合利用 
    
    继续加强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继续加强火电厂水务管理。在经济可行的条件下,实现电厂的废水“零排放”的同时,要加强脱硫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第四,强化污染物的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 
    
    重点是要积极推进电厂清洁生产活动,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加强火电厂污染物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增强水电开发建设中的环保意识,加强水电建设、电网建设、生产运行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 
    
    电力需求侧管理在我国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力行业要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引导用户合理用电;在热、冷负荷比较集中或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因地制宜推广热电冷多联产,并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第六,加强电力发展规划的制定 
    
    要做到电力建设规模与电力需求相适应,并使电力规划真正体现权威性和指导性,则应充分考虑发展的需求,合理适度的增大规划规模,使电力建设在规划的指导下有序发展。 
    
    第七,强化政策引导 
    
    进一步完善有关能源价格政策、环保与资源节约激励政策,以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如研究能源和电力价格政策,以促进节约资源和节约用电;研究和出台清洁电能的优质优价或优先发电的电价机制,促进企业加快污染治理;积极推进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交易政策的实施,用市场机制实现低成本控制污染的目的。 
    
    第八,加强行业自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行业协会应当在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工作中发挥行业管理和自律作用,如针对电力行业的特点,促进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以绩效、能效评价指标为主的电力环保与资源节约评价体系,通过行业自律的作用促进实现节约型电力的发展。 
    
    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明天,为了全人类有一个长久美好的家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谢谢!

关于易利-项目管理-产品中心-联系我们-帮助中心-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