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建设集团在多年的发展中深深感到,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必须整合人力、财力、环境资源等多元要素,谋取资源优势。为使资源适应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做大做强的需要,集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资源的配置能力,着眼于整体优势的发挥。在经营管理上,实行“资金财务集中管理”、“大宗材料集中采购”、“设备机械统一配置”、“劳务分包统一招标”的集权管理措施,杜绝“诸侯经济”,使财力物力发挥最大的效能和最佳效用。在发展速度上坚持“适度、量力”的原则,不求最快,但求最佳,注重经济运行质量,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平衡、规模与资源的平衡。从2001年以来,集团产值每年以30%多的速度递增,在北京市行业利润率大幅下降15%至20%的情况下,企业综合利润、人均创利水平,仍居行业榜首。
在合理配置内部资源的同时,集团还大力强化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上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公共关系等资源,较好地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资源瓶颈”问题。例如,集团每年利用银行“承兑”达16亿元,对缓解资金链的紧张,支撑企业规模扩张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1年,集团承接了中关村金融中心全钢结构工程,在一无人才、二无经验、三无业绩的情况下,通过送外培训,请专家现场指导,借智借脑,硬是从一张“白纸”上,竖起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双曲面全钢结构摩天大楼,使集团在钢结构建筑领域一鸣惊人,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接连承揽了10多项钢结构工程,有力地提升了施工水平和竞争力,拓宽了企业的市场空间。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这是中铁建设集团在资源管理上所秉承的理念。集团领导认为,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源”这一概念的外延应该拓展,并不是自己拥有的资源,才是企业资源,只要能够支配的社会资源,都应看作是企业资源。
借智、借资、借力,中铁建设集团在整合社会资源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好戏。他们集成顾客、供应商、分包商以及相关方关系资源,以共赢和建立伙伴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谋取竞争优势,既降低了经营成本,又拓展了市场份额。他们与十几家高校、协会、科研机构,达成人才、技术、资本多种形式的合作,携手攻关,创造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沿性科研成果。他们与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联合研创的“超高层钢结构综合施工技术研究”、“复合土钉开发与应用研究”等一批技术成果,均填补了我国空白。
2002年,在集团设计战略规划时,有人对花钱请外部专业咨询机构的做法提出质疑。对此,集团领导坚定地表示:借助外脑,一是可利用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弥补自身对国内外先进企业缺乏系统性研究的不足,二是作为“外人”,能够更公正准确地“诊断”企业自身的不足,便于改进,使发展战略更加“合体”。事实证明,这一借助外脑的决策,对推动企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受益匪浅。
善用社会资源,还要善待社会资源。多年以来,无论是对客户、供应商、科研院校还是银行,中铁建设集团从没伤害过任何一方。他们以诚信、宽厚、包容、共赢的文化理念,广交朋友,深化关系,树立起良好品牌形象,赢得了合作方信任,并以此形成“雪球”效应,使集团可支配、整合的社会资源更深更广,对企业发展起到了有力支撑。
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是企业做强做大的重要基础。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基业常青的保证。在中铁建设集团有一支可观的人才大军和一支执行力强的员工队伍。目前,集团2000余名在岗职工中,管理技术岗位1600多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200多人,占总数一半以上,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此外,集团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100多名,具有项目经理资质等级的170多名,国家注册造价师136名。雄厚的人才资源,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使中铁建设集团成为当今行业内少有的管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
坚持“人本管理”,不断创新和完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构筑最利于人的发展平台,制定最利于人的激励制度,打通最利于人的成长通道,是中铁建设集团造就人才大军,开发人力资源的成功因素。
在中铁建设集团,无论是兵转工的老职工,还是接收的院校毕业生,都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平台。集团领导说,企业以人为本,就要为员工的个人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机会和支持,让他们感到不仅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还可以在这里充分体现自我价值,从而在为个人事业拼搏的同时,为企业创造财富,满足员工的事业发展期望,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
近年来,随着兵转工的老职工年龄增大、体力衰退,已不适宜繁重的体力劳动,集团各级领导为此采取种种措施,为他们寻找出路。大部分老职工通过技能培训,走上管理岗位,一部分通过转岗改做辅助工,少数体弱多病的,实行内部退养,使一辈子奉献给企业的老职工们各得其所。对年轻的院校毕业生,集团长期坚持: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成长平台。现在一个院校毕业生平均工作5年,就能当上项目总工或项目经理。对那些长期担任项目经理、工作优秀,而一时没有晋升通道的,集团及时为他们提供更具挑战性、能够促进新发展的岗位,以满足他们渴望展现个人才智、期待更大成就、追求自我价值的欲望。
良禽择木而栖,人才为事业而留。中铁建设集团努力为员工创造各尽其才、各尽其长、各尽其用的良好环境,使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大大增强,人才流失率不到10%,远远低于北京市国企流失率平均40%的水平。
把关爱送给员工,把温馨融入心头。集团领导认为,要让员工忠诚企业,企业也要尊重员工,让员工与企业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2001年,集团改制时,广大职工踊跃入股,投入现金7500万元,人均3万多元,这在全国都是比较少见的。3年来,在良好经营绩效的支持下,集团年年实现投资回报率不低于10%的承诺。为使全体职工实实在在得到企业发展的实惠,从2003年7月1日起,集团为每位内退人员,增加津贴300至800元不等,使人均收入增加了500元。对未享受到福利分房的职工,实行住房补贴制度,最高者补贴可达12万元,仅此一项,集团就支出3000多万元。当一项项改革成果惠及员工时,改革也得到广大职工支持和拥护,形成了无坚不摧的伟力。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企业创造最佳绩效,这是中铁建设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又一成功佳作。
以往,员工的薪酬提升只有靠晋升职务一座独木桥。同时,按级别定工资的方式,使主业部门人员与辅助部门人员拿相同的报酬。这种单一的职务取向和按级别取酬的做法,没有把个人能力和贡献连在一起,既不公平也不利于调动积极性。
从去年起中铁建设集团出台了全新的“薪酬跑道”,在分(子)公司进行了以岗位为基础、能力为要素、业绩为核心、考核为依据的薪酬分配制度试点工作。
新的薪酬制度实行“一岗一薪、一岗多级、动态管理、市场定价”的原则。根据承担经济指标和责任的大小,确定工资级别,使收入与责任成正比,拉开部门之间的差距;同部门同岗位人员,根据业务素质、贡献大小确定工资等级,拉开人员之间的差别;同时,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办法,年度考核排分靠前的员工自动升级。新的薪酬制度设计,实现了与绩效指标挂钩,与个人责任和能力相联系,成为撬动员工积极性、进取精神的杠杆。
在当今知识经济日益凸显的时代,随着知识更新的加速,员工的成功、企业的竞争力,日益依赖于学习、技能和创新能力。在中铁建设集团已形成这样的理念:能力比学历重要,学习力比能力重要,组织学习力比个人学习力重要。为增强组织学习力,集团创造性地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概念,建立起知识管理体系。
建筑业由于有机构成低,人的经验、技能以及灵感,对产品质量、工作效率影响很大。这些存储于员工头脑的隐性知识,以往只是个人财富,没有成为企业财富。给集团领导启示最大的是:中关村金融中心钢结构工程完工后,培养出一批钢结构施工人才,但他们获得的经验、技能、知识都存储在个人脑中,如果人一旦离开企业,尤其是关键人才的出走,企业在这方面又要回到零的状态。因此,把分散在员工头脑中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管理起来,成为企业共同财富,让全体员工共享,是知识管理的需要。
根据知识管理的要求,集团于2002年与咨询公司合作开发了《中铁建设知识管理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处理、储存、传递员工、顾客、相关方的知识以及最佳实践等,采集和传递来自市场、标杆企业和竞争对手的信息,从而为集团高层决策提供支持。现在,每位员工在集团网站上,随时可以找到所需要了解、学习的相关信息和知识。
知识管理,为集团员工共享企业知识财富,自我更新知识,铺设出一条“宽带”。
(罗光明 陶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