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博弈催生新225强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6/1/11 8:19:00 阅读:1190
聚划算
    各国承包商借助不同的战略手段,共同分享国际工程承包市场这块大蛋糕:或稳扎稳打,盯住目标市场不放松,致力于长期的战略优势;或锐意出新,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流行的EPC、BOT和PPP等模式,获取大项目;或借助生产要素的优势,以低成本、低价格取胜。 
    
    在全球经济稳步增长的大背景下,国际工程承包也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根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对国际承包商225强的业务统计,225家企业2004年的海外营业额达到了167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约19.8%,连续两年实现高速增长(2003年增长20%)。从这次公布的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排名来看,国际竞争格局相对比较稳定,占据65%业务总量的前20名的组成和排名没有太大变化。其它中、小规模的企业由于并购重组、业绩表现等因素名次出现起伏变动。 
    
    资本要素  举足轻重 
    
    正如法国万喜公司总裁Philippe  Ratynski先生所说,近两年来,国际资金又开始回流基础建设领域。私人资本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在全球许多地区正越演越烈,成为在基础建设领域十分流行的承包模式。近来,项目融资(BOT)或公私合营(PPP)作为私人资本参与公共工程的典型代表方式在全球已呈星火燎原之势。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的英国,还是在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而政府又无力提供资金的非洲大陆,或是在东欧、亚洲地区的一些希望改善本国基础设施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私人资本正成为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在2005年1月印度尼西亚政府公布的未来5年总额达1500亿美元的基础建设投资计划当中,需要私人资本参与的比例高达2/3,总额约900亿美元。由此可见,未来对私人资本参与基础建设的需求只会更加强烈,私人资本已经成为推动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趋势对承包商的融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由此推动了代表工程管理能力的承包商和代表资本能力的财团这两大力量基于共同利益的结合。如今世界上许多大型承包商的背后都有财团支持的背景。缺乏足够融资能力的承包商有时即使在家门口的项目争夺中也会败在有财团撑腰的外国承包商手下。2004年美国承包商就眼睁睁的看着德克萨斯高速公路项目被西班牙承包商夺走,个中滋味耐人寻味。 
    
    随着国际工程项目向大型化、复杂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业主对承包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传统的承包模式已经更多被一些可以整合开发、计划、设计和建造等一揽子活动的EPC、PMC、CM等模式所取代。对于那些既拥有强大资本实力或财团支持、又具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流畅的产业链的超大型承包商来说,以EPC、PMC、BOT、PPP等为发包模式的大型项目基本上成为了他们的囊中物。这意味着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垄断趋势正在逐步加强,中小型承包商的日子将越来越不好过。 
    
    竞争战略  见智见仁 
    
    盯住市场战略。长期以来,以德国Hechtief公司为代表的大型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大都采用了“盯住市场战略”。这一战略包含着盯住成熟市场和培育潜力市场两重含义。在打拼多年的成熟市场,承包商可以凭借其成熟的营销网络和渠道,最大程度地降低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获得稳定的现金流、长期利润和竞争优势。比如今年排名第一的德国Hechitef公司将他们的主要市场力量投放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相对成熟、制度完善的市场。对于一些很有发展潜力的市场,欧美大型国际承包商具有强大的市场培育能力和耐心。他们对市场的选择十分慎重,一旦做出了决定,就致力于长期的发展,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培育市场,建立强大的国际营销网络,轻易不改变决定。与之相比,韩国、泰国和中国等后来跟进者在市场培育能力和耐心都不如前者,有项目就做,没项目就撤,市场培育资源投入普遍不足。 
    
    低成本战略。借助于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中国、土耳其等国承包商2004年继续采取低成本战略,发展速度相当快,已经成为国际承包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采用低成本战略的承包商所有的优势很难长期维持。从此次排名的结果可以看到,虽然入选的中国公司数量上增加了2家,但是排名整体下滑的趋势很明显。只有进行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实行差异化的战略转型才有可能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上世纪80年代韩国承包商同样借助本国便宜的劳动成本开拓国际市场,一度成为当时国际建筑业的后起之秀。但是随着后来本国产业调整和人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一些同样借助便宜的生产要素优势的其他国家承包商(比如中国)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崛起,近几年来在ENR排名前20位中已经难以见到韩国承包商的影子。在今年的排名中,韩国承包商排名最靠前的Hyundai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 也只是排在第31位。  
    
    内部调整战略。除了上述两种的竞争策略外,2004年,日本、韩国等国的承包商还采取了诸如战略重组和机构分化等各种措施来加强自己的竞争力。 
    
    地区市场  冷热不均 
    
    亚太市场:获取项目并非易事。2004年,亚洲地区的建筑业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是总的来说,开展工程承包变得比以前困难了。“韩国经济虽然在复苏,但仍然看不见大项目的踪迹”,法国Bouygues公司副总裁Michel Cote说。对于中国市场,他认为“好机会”仍然存在,但竞争也日益激烈。而香港的建筑业依然未改低迷景象。2004年澳大利亚在基础建设,尤其是交通设施方面的投资十分巨大,估计会持续到今后二、三年时间。然而该市场长期被几家大型承包商所占据。Bilfinger Berger和 Hochitef公司长年驻足澳大利亚市场,共拥有5家分支机构,瓜分了该市场约一半的大型项目份额。对于其他承包商来说,进入该市场的难度可想而知。 
    
    中东市场:油价狂飙带来建筑业繁荣。“目前的油价水平为中东地区带来了惊人的高收益,并由此转化为对基础建设、旅游业和其他项目的巨额投资”,黎巴嫩Arabian Coustuction公司的执行总裁Wassim Merhebi认为,“现在中东市场缺的不是项目,而是人才,对新进人才的培养成为许多承包商的一大任务。”除基础建设外,油价飙升对石油工业设备和配套建筑设施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很多大型承包商在中东做的就是石油建设项目。2004年,中东地区最为看好的市场是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和利比亚。卡塔尔也是未来几年令人十分看好的市场,不过竞争十分激烈。比如,5月份一个土耳其和日本公司联合体就以比欧洲报价低出好几亿美元的出价获得了迪拜地铁项目。 
    
    非洲市场:竞争导致分化。非洲市场发展比较平稳,大量国际援助贷款带动了非洲基础建设项目。大型承包商在非洲保持较好业绩,Bouygues仅在南非的高速铁路一个项目上就获得了7亿美元的业绩,Vinci在非洲的公司也有4亿美元的收入进帐。然而,他们都感受到了来自“已有公司、雇用本土工人、腐败和新进入市场公司的低价竞争”等多方面的威胁。中国承包商在非洲市场基础建设领域,已经越来越具竞争力。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的林先生说,“本土化管理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在非洲市场,我们正努力将公司形象由外国企业塑造成本土企业。”尽管如此,大型承包商仍然对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的低成本竞争心存忌惮。一些大型的国际承包商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能源类融资项目上,并且采取整合其综合能力的EPC的承包模式获取竞争优势。这一点在电力和水泥项目上十分明显。 
    
    欧洲市场:向东部进军。东进西退是目前欧洲地区建筑业的一大发展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随着中东欧经济的发展,该地区基础建设投入很大,为承包商提供了很大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随着欧盟进一步东扩和东西欧经济合作的发展,许多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从西欧地区搬到了东欧地区以获得更加低廉的生产成本,衍生出建筑需求。俄罗斯正在成为众多欧洲公司关注的市场。一直在该国市场为可口可乐、百事、雀巢等国际企业做项目的土耳其Soyak Construction认为,跨国企业还会源源不断地进入俄罗斯,项目机会将相伴而生。Vinci公司除了正在投标俄罗斯项目,还把波兰、匈牙利和捷克都化作了目标市场。西欧地区的基础建设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且多数国家并不对外开放其国内建筑市场,承包商难有太大作为。尽管ppp模式在英国基础建设领域比较盛行,但市场利润并不丰厚。德国建筑市场持续低迷,市场充斥价格大战。法国除房地产市场外,建筑业其它方面的投资也没有大的起色。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  付勇生)

关于易利-项目管理-产品中心-联系我们-帮助中心-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