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国对外经济合作会议指出:未来5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要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确立对外承包强国地位。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增创竞争优势,努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全面提高质量效益和水平。由此可见,转变行业发展增长方式是新形势下新的任务。
但是,目前我国承包商大部分缺乏自有技术,在一些项目上严重依赖国外的专利技术,且大多集中在产业链条低端的、利润较低的施工领域,承包工程营业额的增加主要依靠项目数量增加的外延型增长,如何转变这种情况,实现以项目附加值为增长点的内涵型增长?
WTO后过渡期与国际建筑工程服务贸易壁垒
2005年是我国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业进入WTO“后过渡期”的第一年,由于我国尚未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一方面保护了国内建筑市场,但另一方面却也阻碍了中国公司进入他国公共工程市场。2005年初希腊雅典拟建设一个地铁延伸工程,奥地利一知名建筑企业希望与我国某公司联合投标,但由于投标条款要求公司所在国必须是WTO成员并签署《政府采购协定》,而将中国公司排斥在投标资格之外。
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
生产要素配置的全球化(资金、技术、原料、生产手段、劳动力)是企业国际化的标志,企业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利用、选择、组合生产要素是决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总体而言,我国从事对外承包工程的企业国际市场营业额在公司总营业额中所占的比例不高,国际化程度较低。根据ENR统计分析,225家最大承包商中前20名的国际市场营业额平均值基本上保持在45亿美元左右,占总营业额比率的平均值保持在60%左右。与国际排名前列的大公司相比,虽然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相对比较低,因而国际市场竞争力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企业融资能力不足
融资能力一直是困扰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扩大业务的“瓶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资产总规模偏小,资产负债率较高,导致其融资能力有限;二是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对承包工程的支持力度不足,制约了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融资渠道单一,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以带资承包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主要是依靠出口卖方信贷,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出口卖方信贷增加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影响了企业再融资的能力;项目的还本付息、利率等风险由企业承担,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企业综合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世界500强的排名中一直占总数的90%以上,掌握着全球70%以上的新技术、新工艺。比较而言,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大部分企业技术投入不足,缺乏自有技术,在一些项目上严重依赖国外的专利技术,且大多集中在产业链条低端的、利润较低的施工领域,承包工程营业额的增加主要依靠项目数量增加的外延型增长;缺少工程咨询、工程管理、投资顾问类的企业;另外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特别是在市场营销、融资管理、成本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加强对承包工程行业的支持力度
利用好中央的关于“走出去”的各项支持政策和措施,结合国家经济、外交的需要,为对外承包工程,特别是大型、特大型国际承包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促进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全方位的快速发展。
尽快出台《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并制定实施细则,依法进行管理,整顿和维护国际市场经营秩序。要加大政策协调力度,税收、金融、保险等相关各部门的协力配合,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对现有支持政策进行专项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和企业需求做出调整。
推动经营主体的国际化进程
努力探索国际先进的企业发展战略,提升企业的实力和档次,在国际市场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培养长期的竞争优势。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核心技术,确保竞争优势,转变当前单纯依赖低成本要素在国际市场进行竞争的不利局面,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道路,向EPC、BOT等高端市场和高附加值等领域发展。尽快形成一批专业特点突出、技术实力雄厚、国际竞争力强的对外工程承包的大企业集团,实现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跨越式的发展。
大力培育工程咨询、工程管理和投资顾问类公司,推动中国设计单位和中国标准走出去。我国的设计单位今后应当加强与外国政府、大型业主和投资机构的合作,进入项目研发与规划、可行性研究等上游,进而成为总包商的先导,推动设计、施工和营运企业的联合和一体化发展,增强承包工程行业的整体实力。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积极推动国际承包工程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完善金融服务的产品和程序,扩展项目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积极探索适合国际市场的融资渠道和担保方式,建立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的信用担保制度;积极推动国际承包工程企业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合作,满足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尽快建立外币与人民币汇率风险规避金融工具。
鼓励差异化发展,形成合理分工体系
通过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推动企业间的合作,鼓励企业差异化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竞争力。促进大企业向总承包方向发展,承接EPC、BOT/PPP等高端市场和高附加值等领域发展;促进中小型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致力于专业化的材料、设备、施工、劳务等的分包商,从而尽快形成专业化分工体系和企业之间合作的横向分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