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施工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广州空军某空防处建设85项重大国防工程无一人员伤亡的调查
用“天天上战场、随时面对生死考验”这样的话,来形容广州空军某空防处官兵担负工作任务的性质,一点都不过分。而他们却创造了出色完成85项重大国防工程建设任务无一人员伤亡的奇迹,并在全军唯一获得国家土木工程建设最高奖“詹天佑”大奖和国家“十大科技建设成就奖”,被解放军四总部联合表彰为“全军战备工程建设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
这些奇迹和荣誉,昭示了这个空防处党委的工作指导思想:在安全发展中构建和谐军营环境,以和谐军营环境保障部队安全发展。
大力倡导安全文化和安全文明
某地下洞库施工中,由于地质条件差,突发大面积塌方。现场指挥的大队领导引导官兵正确处置、沉着应对,加上施工前安全防护措施到位,避免了人员伤亡。
空防处长吴和盛对此事举一反三,他认为,当官兵遇到类似险情时,仅仅要求他们“注意安全”是不够的,必须教给正确处置各种突发险情的方法。处机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经过多方搜集整理,认真研究论证,汇集了一册《安全常识手册》,下发基层。这本小册子教给官兵在遭遇塌方、洪水、雷击、中毒等突发灾难以及险情时,应该如何判情、处置、求援、自救等具体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制作下发《安全常识手册》,是处党委大力倡导安全文化和安全文明的一个缩影。他们抓安全文化建设,还注重利用板报、宣传橱窗、《战地通讯》等多种形式,批驳和纠正一些有悖于安全发展的“歪歪理”,提出了“既要激发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更要尽心尽力避免无谓的牺牲”等一系列体现安全文明的口号。新干部调入,首先就是接受“安全发展才是政绩,战士生命重于泰山”的教育;新战士上岗,首先就会受到“自古英雄多牺牲,但避免无谓牺牲的士兵更英雄”的熏陶,形成了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都想安全的良好氛围。
在倡导安全文化和安全文明中,处党委注重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努力铸造“知识工兵”。他们先后开办机械操作手、主控师、测量员、试验员等专业培训班,请30多名专家、学者现场授课,使广大官兵熟练掌握安全防护器材使用技能和自我保护方法,锤炼应对复杂情况的心理素质。同时,与军地科研院所建立人才共育基地,选送210名指挥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深造安全管理前沿知识,使他们成为安全发展的“领跑人”。
落实安全法规就是遵循安全规律
某机场配套改装工程建设任务艰巨、安全压力大。四大队大队长李雁在指挥施工中,抓安全管理有板有眼,抓质量建设一丝不苟,仅用3个月时间就为战鹰筑就一条通天之路,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事故。
某战备洞库主体工程上下关注,有人提议让官兵加班加点把竣工日期往前赶。空防处政委刘东豪与有关专家研究论证,一致认为:违背科学规律盲目赶进度,不但会给工程质量留下“后遗症”,还会严重危及官兵生命。
由此,处党委“一班人”在提高领导安全发展能力中形成一个共识:条令条例和法规制度是我军安全发展成功经验的集中体现,严格落实我军颁发的法规制度,就是谋求安全发展的科学方法。他们依据《安全工作条例》,建立健全了在施工中遵守法规制度、遵循科学规律的一系列有效机制:坚持处党委每季度分析一次安全形势,认真搞好安全预想预测;大队每半个月进行一次安全形势分析,重点查找各类安全隐患。坚持在每一个工程项目开工前,请有关专家对地质情况、安全隐患进行研究论证,确保情况不明不决策,安全员、技术员和指挥干部不到位不施工,从领导科学决策和正确指挥上为安全发展提供保证。
针对部队安全发展中出现的“老大难”和新情况,处党委注重加强安全制度创新。近年来,他们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补充法规”。比如,针对全处每天平均有400多台次机械车辆处于流动状态,稍有懈怠,就有可能发生问题的实际,他们制定了“五个不出车”规定,即:车况不好不出车,司机疲劳不出车,任务不清不出车,车容不整不出车,道路验收不合格不出车,有效地防止了车辆事故的发生。针对全处担负地下洞库施工任务多的实际,在地下洞库施工中推行了“分析透彻、教育先行、训练有素、检查到位、设施保障”的安全工作运行机制。某战备洞库施工环境险恶,不利因素较多,他们按照“地下洞库施工安全工作运行机制”,先后制订了20多种安全防护方案,在“有备无患”中为官兵生命安全撑起了“保护伞”。
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一人一事上
有个工程竣工前夕,处长吴和盛现场检查时,发现一个地方顶部渗水。有的同志看到渗水不明显,提议简单作一下技术处理,使检查验收前不再渗水就行了。吴处长严肃指出,潮湿就是隐患,一潮湿就容易产生电线短路、空气污浊等问题,不但形成安全隐患,而且很难根除。他当即决定将顶部水泥板打掉重建。事后,有的干部不理解,而吴处长却认真地说:“安全发展重在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不能等到付出了生命代价再去讨论如何增强责任心,不能等到有了血的教训再去查证责任追究责任!”
处党委旗帜鲜明地提出:各级军政主管是安全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尽责到位、问责到底。为此,处党委和机关与各大队、分散点签订了《安全管理工作责任书》、《“三防”工作责任书》。在施工中严格按照谁分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使每项制度、每个环节都有人抓、有人管。使安全责任真正落实到了一人一事上。
处长吴和盛入伍28年,一直在工程部队一线。他年平均下基层256天,天天坚持记安全日志,把每天看到的安全隐患以及解决办法记录下来,做到常讲勤查细抓。政委刘东豪始终坚持每月不少于两次深入工程建设一线、现场跟班指导。
在发展安全科技中提供安全支撑
今年7月,华南地区某战备工程建设工地。施工部队刚切开第二个作业面,在现场指挥的大队长钟伟春、韩行祥就发现,施工地段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工程师们的预想,使用传统的施工方法继续作业,很容易出现塌方,有严重的安全隐患。在两位大队长的提议下,由12名专家学者反复研究论证、共同拟定了新的施工方案,并带领官兵一同研究出适应复杂地质条件施工的“超前小导管”、“管棚支护”等新技术、新工艺,不仅创造了更好的施工质量,而且确保了施工安全。
处党委对一大队用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安全发展的实践举一反三,提出了“在发展安全科技中提供安全支撑”的工作思路。他们既积极借鉴世界上开展安全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控制重大灾害的经验,又注重从实际出发,加快安全科技重大项目、重点课题研究攻关。
某军用机场是重点建设工程,战机起飞重量大,对场道道面强度、厚度要求高,但该场全场50%以上的区域存在对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影响严重的膨胀土层。为此,总工程师黄庆国带领技术专家反复进行现场踏勘、取样、试验,率先在道面砼施工中采用了低水灰比的干硬性砼,首次引进了世界上先进的专业技术,使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协调发展。
该处还注重通过研发、集成和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据处长吴和盛介绍,自“十五”以来,他们先后推广使用19项新技术,同时利用驻地高校教育资源每年培训20多名技术骨干,实现了“人员——新设备——新技术”的有机结合。某重点国防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形、地质条件特殊,他们大胆采用“拉筋砼挡土墙”等新技术,建成后填补了国内空白,被誉为“空军第一墙”;某机场建设时间由2年压缩至半年,而且施工中连续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他们积极采用“大型工作棚与编织布连体避雨作业”等新技术,不仅在93天内高质量完成了施工任务,而且实现“人员零伤亡”的目标,受到军委领导的高度评价。
(申进科 赵凌宇 李飞跃)
来源: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