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激烈竞争,这种竞争的重心逐渐由产品质量的竞争向价格竞争过渡,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势在必行。造价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价格机制问题,它也是投资宏观决策和提高项目投资效益的一个核心问题。要加强造价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必须形成一个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形成造价为主的价格机制,这也是建设工理造价管理下一步改革的基本走向。
一、建设工程预算造价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地区对建筑产品定价仍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预算定额制度,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现行预算定额制度越来越不相适应。一是定额中“量”和“价”没有分开,形成“活市场”和“死单价”的矛盾,不能在市场中真实地、及时地、准确地反映建筑产品的造价。市场经济下,物价波动在所难免,即使同一种材料在同一时期,不同产地,不同质量,价格也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如在装饰定额中试行的“量价分离”也不彻底,仅放了材料价,而未放人工和机械价;二是现行预算定额中综合程度较大,施工手段消耗部分统得较死,不利于施工企业发挥优势,竞争优胜;三是现行预算定额带有法定性质和强制性质,对预算定额直接费和取费标准还是以计划定价为主;四是现行预算定额计价取费固定化,不利于与国际报价方式接轨。
二、改革工程造价管理的几点意见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外工程承包公司将逐步进入我国市场,规范建筑市场的行为规则,与国际管理全面接轨已成为必然。全国统一定额和行业定额不在是强制性标准。一是全面实现“量价分离”,把量价合一的预算定额改为政府发布工程消耗定额;二是在统一概念、统一符号、统一计量单位、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和统一费用项目的基础上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三是把实体材料消耗与施工消耗相对分离,它是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的体现;四是简化取费,以利于控制投资活动和分包及设计变更部分的计价。据此,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改革思路中提出了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法”,逐步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的总体设想。目前,我省部分地区开始在工程招投标中试行“实物工程量计价法”,并且取得一定成效。推行以上计价方法,从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出发可以使两种方法并存使用,即称计价方法的“双轨制”。今后随着合同造价的不断完善,两种计价方法并存有利于促进市场形成价格机制的成立,有利于投资宏观决策和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
三、“工程量清单计价法”的运用
“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是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中由招标人按国家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提供工程数量,由投标人根据工程特点、自身条件、市场价格确定综合单价,自主报价,并经评审低价中标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其指导原则是: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形成价格,社会全面监督。它同现行的按预算定额编制工程造价直接费的主要区别,在于人工单价、材料价格、机械台班费单价均由施工企业自主报价,造价管理部门可提供当时当地的材料、人工、机械台班费单价作为指导价格。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编制工程造价的计算公式可汇总表示为:总报价=Σ(工程量Χ综合单价)+开办费用。其计算步骤:计算工程量→提供分项目的实物工程量清单→计算综合单价→计算开办项目费用→汇总工程造价,这比按预算定额编制造价的电算方法还省去了材料补差这一环节。各分项工程的综合单价能真实地反映当时当地的价格水平,同时还有利于工程建设中无标底招投标工作的开展。
四、结束语
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还在于它贯穿建设项目决策评估阶段、前期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工程承发包阶段、施工实施阶段、竣工验收和决算审计阶段等全过程,将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在预定的投资之内。它是提高项目投资效益的关键所在。就目前的惰况看,对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确定缺乏足够的认识。事实上,设计方案的确定合理与否,对工程造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控制工程造价最有效的办法是将设计概算严格控制在建设项目的计划投资内,这就要求变设计过程中的以“量”来决定“价”,改为以“价”来决定“量”。造价全过程控制体现在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应层层展开,各专业协同控制,从而使对建设项目造价影响度最大的项目设计实现技术与经济的统一。同时,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是深化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建设工程市场化、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规范建设市场的根本措施之一,它不仅是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改革,还将对建设市场各方的主体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白成师范学院土木工程系 夏远利)
来源:集团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