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分解的工程投资控制理论一直是国外工程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工程项目概预算定额的分解体系源于前苏联,目前已远远不能满足工程项目投资控制实践工作的需要,而理论方面对此的研究分析也很少。 本文在对国外有关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国际上在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设计原则,力求为我国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1、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长期以来,国外有关工程项目投资分解和编码方面的研究很多,从整体来看,其可分为二大类,一是面向材料、工种工程分解的体系,二是面向工程项目的构成和部位分解的体系。
1. 1 面向材料、工种工程的投资分解体系
该体系的主要代表是美国和加拿大等北美地区广泛应用的Masterformat 工程项目标准分解和编码体系,由美国建筑标准学会CSI 和加拿大建筑标准学会CSC 在1972 年颁布,是美加两国八个工业协会和专业学会共同倡导和努力的结果,在北美地区具有深远影响,历史悠久,应用广泛。 该体系共分16大类,163 项。 16 大类的具体内容如表1 所示。
从性质上讲,我国的概预算定额分解和编码体系与Masterformat 体系类似, 是以材料、工种工程为主要划分依据分解和编码的体系。
1. 2 面向工程构成部位的投资分解体系
上述的Masterformat 分解体系较适合工程项目投资的静态计算,却不适用于工程项目投资全过程的动态比较分析和控制。 国际上许多专业学会、政府科研机构以及长期从事投资控制咨询实践的企业对此已有共识。 美国建筑师学会(AIA) 和总务管理局(the 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在20 世纪80 年代设计了一套新的项目分解体系——Uniformat 体系,主要是面向项目构成和部位分解和编码的。 它包括12大类、169 项。 12 大类的具体内容如表2 所示。
以Masterformat 体系和我国的定额体系为代表的面向材料、工种工程的投资分解体系(以下简称M 体系) 和面向工程构成部位的投资分解体系——Uniformat 体系和德国KSS 系统所确定的投资分解体系(以下简称U 体系) ,对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性质和应用是不同的。 分析、比较、研究二者的区别,对投资控制理论和实践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对我国工程投资管理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1 项目的设计准备和设计阶段应用分析
在项目的设计准备和设计阶段,投资控制工作所涉及的投资数据有方案设计阶段的估算,扩初设计阶段的概算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预算,共三大类;每一类投资数据均可能有多个版本,如估算可有多版的修正估算,概算和预算也同样如此。
我国对以上三类数据的计算依据和方法是不同的。 在方案设计阶段,许多项目的设计内容尚未明确。 估算多是在参照同类投资项目的历史数据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的构成、结构、部位,按照每平方米综合单价估计;概算和预算则是根据相应定额先计算工程直接费,再滚费率计算得到。
概算和预算所依据的定额体系从内容上来讲,其分解口径和标准基本一致,都是按照材料、工种工程进行分解;而估算多是根据项目的构成、部位进行分解。 由于两种分解体系依据的口径和标准不一致,难以在估算、概算、预算方面比较分析;更为重要的是,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以定额作为投资分解体系,难以起到用前一阶段的投资数据限制、指导后一阶段项目设计的作用。 如以概算中的砖石工程、混凝土工程的投资计划值来指导和控制工程施工图的设计就非常困难。 也就是说,M 体系确定的投资数据难以起到在项目的设计准备和设计阶段指导设计单位限额设计、控制投资的作用。
美国建筑师学会出版的《建筑师实用手册》指出:“应用最广泛的面向材料和工种工程的投资分解和编码体系,不适合项目设计准备和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8 ]也正是这一原因, Uniformat 体系应运而生,以满足项目设计准备阶段和设计阶段投资控制工作的需要。
2. 2 项目招投标和施工阶段应用分析
M体系较少甚至没有考虑项目具体施工过程中的先后顺序,如概预算中的C30 混凝土柱一项,可能分布在项目主体结构中的地下和地上各个楼层,其实际投资数据要从地下室施工开始到整个项目主体结构完成后才能最后确定。 这就难以做到及时准确地进行概预算数据和实际支付之间的比较分析,难以控制项目投资。 另一方面,对于扩初设计阶段的概算,施工图设计阶段的预算,M 体系都没有考虑工程的承发包方式、合同结构和工程款的实际支付等问题。 而实际的工程款支付是按照合同进行的,在比较分析项目的概预算与实际支付时,这样形成的投资分解体系极有可能造成前后比较的口径和内容不一致。 如概预算中的某项有可能分布在多个合同中,其实际的支付又是根据多个不同的合同进行,从而难以做到投资控制中计划值和实践值之间的比较分析和控制,无法做到投资目标的比较和控制。
2. 3 不同管理层面投资数据要求分析
以材料、工种工程为依据进行投资分解的体系,在分解工程中形成的树状分解结构往往会出现层次少、每一层数据项多的情况,形成一种“宽矮”结构。在项目管理班子中,不同管理层面所要求的信息不同,对投资数据要求的汇总程度不同,定额体系所形成的“宽矮”分解结构,难以满足不同管理平面的不同要求,不利于投资数据的汇总分析。 单一结构的定额分解体系也无法满足投资控制工作人员从不同角度进行投资数据查询、分析和汇总的要求。
2. 4 投资数据的积累和应用分析
Proffenberger 在一项研究中对美国的M 体系和U 体系进行了较深入的比较分析[5 ] . 该分析同样适合于我国广泛应用的定额体系,其结论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根据大量建成的办公楼投资数据资料,Proffenberger 对两种体系中各主要单项在整个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M 体系中大类项内容对项目投资数据分析的敏感性程度( datasensitivity) 很小。 如办公楼项目中,混凝土工程占整个工程总投资的比例为2 %~ 32 % , 砖石为0 ~20 % ,金属为0~21 % ,木材为0~38 %(见图3) . 而U 体系则敏感性程度非常高。 如同样对办公楼项目的投资数据进行分析,其基础工程一般占整个工程总投资的比例为2 %~4 % ,地下结构为5 %~7 % ,地上结构为14 %~21 % ,等等,每一大类变化范围一般在4 %以内,变化很小(见图4) . 这对投资数据的积累分析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投资控制应用价值非常大;特别是在项目设计阶段,这样的数据对指导设计单位进行限额设计,对多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价值工程分析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有利于项目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而M 体系对投资数据的积累、分析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投资控制意义就很小。
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来讲,两种体系的性质和应用是不同的。 国际上很多研究在综合分析两体系的优缺点后认为,在工程实践中应结合项目具体情况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项目投资分解体系,这样才能满足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多方位多层次要求。 这是投资控制工作实践应用的方向。
Barrie 和Paulson 可以说是提出投资的分解和编码体系的代表[2 ] . 他们提出工程投资分解和编码体系包括四个子系统: 项目编号(project number) ,工程部位和子系统编码(area2facility code) , 工种类型编码( 标准编码) ( work2type code ( standardcode) ) , 费用类型编码(dist ribution code) . 见图5.
项目编号主要包括项目类型、合同类型(总价合同、单价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等) 、项目实施时间、地点等信息;工程部位和子系统编码按照项目结构/部位/ 子系统/ 实施的先后顺序等进行分解划分;标准编码是一种工种工程编码,主要根据M 体系结合项目具体情况确定分解; 费用类型编码主要是反映项目费用大宗分类信息,如材料、设备、人工、分包合同等。Barrie 和Paulson 认为,这类信息的划分和确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在与财务系统的结合,对项目施工过程中大宗材料、设备和人工消耗的跟踪控制,资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投资的预测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此投资分解和编码体系既反映了项目部位、子系统信息,又反映了项目工种类型信息,并考虑到与行业标准编码的统一。 在分析投资数据时,可以按纵横向部位或工种查询、分析和汇总。 负责东西德统一后整个德国铁路系统改建工程(总投资达250 亿马克,历时10 年) 的项目管理工作的PBDE 公司,设计的项目分解体系就体现了这一思想,反映了德国在此领域研究的成果。
3. 2 投资分解体系的设计原则
以上的分析研究成果对工程项目投资分解和编码设计有很多重要的启示,并可以相应形成一些基本原则: ①要有利于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投资数据的比较分析; ②尽量考虑与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保持一致性; ③要有利于投资数据由上而下的分解和由下而上的综合,并有利于管理上对投资数据多方位、多层次的汇总分析要求; ④保持与行业标准分解和编码的联系或对应,以利于投资数据的积累分析; ⑤灵活性原则; ⑥要简明、清晰,易于掌握。
4、结语
工程项目投资分解和编码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首要工作,也是用计算机辅助项目投资控制的基础。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前苏联体制下的定额体系实际上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看重并适合于工程项目各阶段投资的“静态计算”,而难以适应工程项目投资目标全过程的计划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动态比较分析和控制,不适合长期工程项目投资数据的积累分析。 在理论研究方面,目前我国对投资分解和编码的研究还不够。 对我国目前而言,学习和借鉴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分析、设计相应各行业标准的项目分解体系,尤其是建立面向工程项目构成部位的行业分解和编码体系,有着十分的必要性和意义。 这项工作应在政府主管部门支持指导下,由行业协会、专业学会进行,是我国在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方法上改革和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