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清单计价 施工企业 应对措施
提 要:本文从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概念出发,从企业制度健全、成本管理以及新的报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入手针对性的提出了应对措施,旨在为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施工企业的发展谋求新的思路及方法。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建筑市场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工程造价计价依据改革不断深化,《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简称"计价规范"),经建设部批准为国家强制性标准,并于2003年7月1日正式施行。随着"计价规范"的全面推行,将改变以工程预算定额为计价依据的计价模式,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社会全面监督"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新模式。这将根本上改变目前建筑市场上以定额为主,忽视企业各自的差异和复杂市场环境变化传统计价方法。施工企业如何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企业定额、完善新的投标报价体系,以应对这场实质性改革,做到趋利避害,将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1、工程量清单计价
1.1 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概念
工程量清单计价,就是具有编制招标文件能力的招标人或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中介机构,依据招标文件中工程量清单和有关要求,编制标底;投标人按照统一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工程量计量规则、规定的工程量清单项目,根据自身的技术专长、材料采购渠道和管理水平等,结合施工现场情况,自行制定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按照企业定额参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现行消耗量定额以及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发布的市场价格信息自主报价,编制企业自己的工程价格的一种计价方法。
1.2 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的区别
1.2.1清单项目具有实体与措施计费分离的特点,能够充分体现施工企业的竞争实力,而传统定额是以社会平均消耗水平编制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自身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1.2.2清单计价在发包过程中,由发包方列出所有工程量清单项目、项目编码、单位以及它的工作内容,投标单位不能随意而改变。而定额计价法是编制人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计算规则、工程消耗量和基价自行计算。
1.2.3清单计价的项目单价需要投标人根据自身情况自主确定,为市场定价;定额计价法的项目含量及基价一般不允许调整,属于典型的政府指令价。
1.3 清单计价的优点:
1.3.1清单计价实现了我国的建筑计价制模式逐步向国际接轨,适应了市场经济规律,维护承发包双方的利益,更有利于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
1.3.2清单计价的工程结算时,各项目的单价不能改变,有利于控制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以最少的投资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1.3.3清单计价有利于施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改进施工工艺、施工装备,降低施工成本,促进施工项目管理制度的完善。
1.3.4清单计价有利于造价资料的收集、整理,促使企业自主制定企业定额,也便于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部门分析和编制适应市场变化的造价信息,实现工程造价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2、施工企业对实施清单计价的应对措施
工程量清单报价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工程招投标方式,虽已有上百年历史,但对我们来说仍是一种全新的计价方式。需要构建与新的计价方式相适应的企业管理模式。对施工企业而言,其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自主报价、市场竞争形成价格”,因此,需要投标企业结合自身的生产率、消耗量水平和管理能力与已储备的本企业的报价资料,按照“计价规范”规定原则和方法投标报价。工程造价的最终确定由承发包双方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合同约定。
2.1如何把握好企业自主报价权?其立足点是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编制企业自己的消耗量定额和综合单价表,以适应市场需要,即企业应建立动态管理的企业定额。
2.2要作好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投标、报价及项目管理工作必须作好以下应对措施:
2.2.1实施专家咨询、培训制度。根据已发布的“计价规范”和“宣贯教材”邀请参编的省部级专家对本公司、专业公司、项目部专业人员培训学习,熟悉掌握“计价规范”这一新规则。并结合企业实际按"计价规范"要求,抽调骨干力量组成专门机构,咨询、策划组织编制企业定额或综合单价表。
2.2.2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内部局域网,利用共享资源信息库,建立企业工程造价信息网,按总公司、专业公司及重点项目部三级。对已完工的工程按不同类别、结构、专业、使用功能要求,分别根据“计价规范”四个统一的要求采集企业定额信息。对在建工程项目也按此方法派员驻点采集信息,经汇集、整理、分析后形成企业的消耗量定额和综合单价表,以供投标报价决策。
2.2.3按策划的编制方案的要求采集而形
形成企业三种定额:一是基本定额(可以参照国家颁布的基础性定额及各省、直辖市颁布的消耗量定额);二是具有工程所在地市场特色的企业定额;三是企业内部形成的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信息网和对应的综合单价表。
2.2.4施工企业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必须分析单位工程成本、利润。统筹考虑,精心选择施工方案,并根据企业定额合理确定人工、材料、施工机械等要素的投入与配置,优化组合,合理控制现场费用和施工技术措施费用。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成本要素的最核心内容(人工、材料、机械)都包含在工料单价法之中,因此工程成本要素的管理重点,就是在既定收入的前提下,如何控制成本支出。
2.2.4.1 加强对自己完工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案的积累,以往富有成效的QC成果,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科技示范工程的成功经验,不同专业施工队伍、专业施工经历中形成的优秀施工工法及科研成果,是施工过程当中积极应用这些经实践检验的宝贵财富,是有效降低企业施工成本的基础。
2.2.4.2人工费支出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17~20%,且随市场价格波动而不断变化。 加强对人工费用的有效管理, 首先是按照建设部资质管理规定,组建企业劳务管理部门(或专业劳务管理公司),将多年来长期合作并有相当工作技术经验和相对稳定的专业/劳务分包队伍进行登记、注册、培训、优化,作为企业劳务操作层的基本力量,在内部专业/劳务分包中进行内部投标和考核,有效降低人工费用。其次要根据施工进度、工序合理做出用工数量计划。对人工单价在整个施工期间作出切合实际的预测,是控制人工费用支出的前提条件。人工费用控制指标,主要是从量上加以控制,重点通过对在建工程过程控制,积累各类结构形式下实际用工数量的原始资料,以便形成企业用工体系。
2.2.4.3材料费用的管理, 材料费用开支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63%,是成本要素控制中的重点,因此组建公司物资采购、调拨、价格信息中心,在整个施工期间随时掌握市场价格变化趋势,并根据企业生产中主要材料的消耗量,从长期合作的材料供应商中选择几家,加入其会员单位组织,享受其优惠的材料会员价,建立自己材料供应基地,是降低其物资采购供应成本的有效途径。另外材料费用因工程量清单报价形式不同,材料供应方式也有所不同。如业主限价的材料价格,在保证材料质量前提下拓宽采购渠道、降低材料单价,严格遵照清单报价中材料价格指标,确保采购过程产生收益。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到材料堆放布局合理,减少二次搬运降低材料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率。依据进度实施限额领料,并及时考核控制效果。杜绝无收入的支出,最低限度降低返工损失。对租赁的周转材料依据施工周期,精确计算尽量减少租用天数。
2.2.4.4机械费用的管理 :机械费的开支约占建筑产值的7%,建立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机械设备周转使用机制,合理提高机械使用率和降低机械使用成本,是控制机械费用的关键。对于采取租赁方式的,根据工程量清单算出使用的机械台班控制数。在施工过程中做详细记录台班使用数,并及时与控制台班的绝对数进行对比分析。使用期间充分考虑现场情况,作到设备的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特别是合理安排大型设备进出场时间以降低费用。对自有或融资租赁的设备,更要作好日常台班记录,注意日常维护延长使用寿命,提高设备利用率,保证每天满负荷运转,少作无用功。
2.2.5 是对一些措施项目的计价办法需要进行研究。现行的定额中留了很多的活口,这些多年存在的活口大多涉及施工措施,由于工程实际千差万别、技术措施灵活多样、施工方法各不相同,需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加以解决。
总之,在新的计价模式下,作为施工企业要适应新的投标、报价模式,适应新的市场竞争规则,必须从企业自身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挖掘自身潜能,依托市场组建有效的动态市场价格管理体制,降低施工、管理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中国建筑土木工程公司第四建筑公司 武良印 甄永强)
来源:项目管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