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15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大国。由于地下工程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高风险,需要通过不断实践、经验积累以及理论总结,逐步建立、完善和规范风险管理的机制和模式。
一、加强地下工程设计的风险管理
在整个地下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中,设计阶段属于前期。实施设计系统的风险管理有助于工程项目风险的回避、减轻、转移和控制,设计阶段的风险分析评估和风险规避控制是保证地下工程施工和运营安全的根本所在。
设计阶段系统风险分析及安全保障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初步危害分析(pha)、施工图设计危害分析。设计时应注意地质勘察报告的分析和土体基本参数的取值、地下水的影响、水平支撑结构布置、充分考虑施工荷载、必要的围护监测、水土压力的计算等问题,精心策划。
二、加强地下工程施工的风险管理
地下工程风险管理应围绕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在当前形势下人和法二个方面是根本,也最为关键。在地下工程的风险控制应着重以下几方面:
一是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地下工程风险管理既要加强对各突发事件爆发后的监控与分析,同时更要重视对风险前期的预防和管理,实现风险管理对危机管理的超越。
二是建立风险评估评价的模式。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工程风险评估评价的重点是不同的。另外,随着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运用,现有的不同危险程度的风险因素可能互相转化,所以建立一个风险评估评价系统的模式应当是一个动态系统,还必须是一个随着评估评价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自适应动态系统。
三是建立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的模式与风险管理流程。将风险管理落实到各个管理环节、管理部门、管理岗位,同时应该高度重视外部合作和社会资源整合利用。在技术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强调经营、法律、决策等层面的风险管理。
四是实现风险决策的科学化。建立专家系统是实现全方位工程信息收集与进行科学化风险决策的主要技术手段。
五是实施动态风险监控。除了严密的风险管理体制和制度之外,还必须强调现场风险监控。监控不仅仅是监测,它包含数据采集技术+监测技术+反馈控制技术,要联合专业咨询单位针对具体工程风险,研究高效、准确、实用的监控方法以及风险数据采集技术,从项目建设初期到竣工验收,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督,确保安全。
三、建立高效、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尝试
上海城建隧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地铁总公司、同济大学和上海大学等单位结合上海地铁工程实践,开发成功了“软土隧道盾构施工技术专家系统”。在归纳总结国内外隧道盾构施工的理论研究、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专家系统的知识源,然后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开发了盾构形式及辅助施工法的选择、预测地面变形、优化施工参数、控制地层变形和保护建筑设施的软件程序,实现了对工程风险的有效控制与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朱家祥)